《快樂是一種選擇》讀後感:幸福,其實沒那麼難

by 黃予岑 心理師
0 留言

皇冠文化集團

「快樂」到底是什麼?我們真的能選擇快樂嗎?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 亞歷山大・塞拉多(Alejandro Cencerrado)不只是空談快樂,而是用長達 17 年的數據來分析快樂的本質。他在「快樂研究院」工作,透過記錄自己的情緒日記,發現 快樂和痛苦都如曇花一現,終究會過去。這讓人意識到,與其追求永恆的快樂,不如學會調整心態,讓快樂變得更可持續。
󠀠
作者亞歷山大.塞拉多(Alejandro Cencerrado)大數據統計分析師,任職於哥本哈根「快樂研究院」,他透過「情緒日記」為自己的快樂打分數,並歸納出「快樂」這個相對籠統的概念,告訴人們可以透過生活以及與社會的互動關係進行改善。
󠀠

快樂,真的能永遠持續嗎?

作者發現,快樂其實是週期性的,就像吃到最愛的美食,當下很幸福,但吃久了就會麻木,甚至在快樂消退後,會有種「失落感」,人們會因為「習慣化」,而對美好的事物逐漸麻痺。這種現象其實是大腦的機制——我們無法長期保持在高峰,因為快樂與痛苦來自同一個大腦區域,兩者會互相平衡。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經歷低潮後,反而更能感受到快樂。
󠀠
👉 你有發現嗎?有時候非常快樂,總在非常不幸之後的時刻來臨。
󠀠󠀠
每天我們都會受到情緒的感受所影響,如果我們可以透過適應和反差來調節,把注意力放在珍惜幸福與感恩,或許留下的會是比較多的幸福感受。

金錢買不到快樂,消費越多越不幸福?

這本書也打破了一個迷思:「變有錢就會快樂」其實不成立。
雖然物質條件比過去好很多,但現代人卻未必更幸福,甚至因為過度的社會比較和完美主義,讓焦慮和孤獨感變得更嚴重。
󠀠
社群媒體的影響更明顯——看到別人的光鮮亮麗,會讓我們更容易覺得自己不夠好,導致自我價值感降低。而真正能讓人快樂的,不是物質,而是穩定的社會關係。
󠀠
👉 你多久沒放下手機,好好和身邊的人相處了?

讓人幸福的,不是成功,而是關係

研究發現,最不快樂的人通常有兩種特質:
1. 感到孤獨
2. 對伴侶關係不滿意
󠀠
人是社會性動物,快樂的關鍵在於我們與他人的連結。書中提到:「伴侶滿意度逐年下降,離婚率攀升」,但心理學家 John Gottman 的研究顯示,69% 的伴侶爭吵是無法解決的,重點不是避免衝突,而是如何用愛與尊重來磨合彼此的不同。
󠀠
職場快樂也是一樣,真正能讓人有幸福感的,不是辦公室裡的「冥想室」或「下午茶福利」,而是公平的環境和尊重的氛圍。

🌱 讓快樂變簡單的方法

書中提供了一些讓自己更快樂的關鍵:
󠀠
✅ 降低比較心:台灣學生在國際調查中,88.2% 害怕被批評,是全球最怕犯錯的國家之一。其實,犯錯是學習的一部分,真正的自信來自於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
✅ 珍惜人際關係:幸福來自「被理解與被接納」,而不是孤軍奮戰。多花時間經營穩定的友情與親密關係,比獲得短暫的成就感更有意義。
󠀠
✅ 練習感恩:快樂的感受是可以被放大的,透過「快樂日記」記錄那些讓你開心的瞬間,你會發現,幸福比你想的更多。

💡快樂,不是一種結果,而是一種選擇

這本書的核心訊息很簡單:快樂沒有捷徑,也無法永遠持續,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面對它。
與其不斷追逐幸福,不如好好珍惜當下,把注意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因為,我們無法讓快樂一直存在,但我們可以選擇,讓自己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
💛 今天的你,選擇快樂了嗎?
󠀠
人類是群體的動物,書中引用叔本華的話來說明這點,人類就像刺蝟,需要靠近其他人以免冷死,但是又需要一定的距離以避免刺傷彼此。建立有信任感且接納的穩固人際會為我們感受更多幸福與快樂。

你可能喜歡的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