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個比利,多重人格真的存在嗎?
過去在國外引起轟動的書籍《24個比利》改編自真實事件,描述一位患有DID(解離性身分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的強暴和搶劫案罪犯的故事,將傳說中的「多重人格疾患」或俗稱的「人格分裂」帶入大眾的視野。然而,是否真的存在擁有24個人格的人?臨床上被確診為多重人格的個案數量並不多,但確實存在這樣的情況,只是可能不會達到24個人格的程度。24個比利雖然改編自真實故事,但在現實生活中,前來諮商室的案主總會告訴我,他們感覺自己好像有多重人格,實際上,人的內在本來就有很多不同面向和角色存在。
創傷中的自我保護機制—解離
解離是一種心理狀態或現象,當人處於解離狀態時,意識、記憶、身份或感知之間會產生分離或分割的感覺。書中的女主角思雅在解離狀態下,感覺自己與現實世界分離,或者與自己的身體、思考和情緒分離。解離是一種創傷保護機制,特別是童年時期的創傷,當無法戰鬥fight或逃跑flight時,凍結freeze的麻木、麻痺或解離可以幫助保護自己免受過度的痛苦。
解離女孩的遺忘在訴說著什麼?
書中的每個parts其實都在保護主角思雅,即使當事人自己未必能意識到。K、美恩、彩虹、口罩、夫人、他們分擔著不同的工作和角色,角色之間可能會產生爭吵和衝突,就像我們內在的一面有時充滿矛盾,有時又可以互相協調分工一樣。然而,DID的人往往難以整合這些部分,他們就像是內在不同部分的角色,不同部分之間的主宰權會交替出現。透過心理師艾迪的同理心、陪伴和EMDR對創傷的處理,這些內在角色可以逐一整合。
深入探索DID與心理師的內在世界
如果你想一窺心理師在治療室內和日常生活中的內心世界,尤其是對於DID的心理治療、EMDR和創傷工作感到好奇,《解離女孩》這本書中, 健心見心理 吳立健心理師用細膩且慢速撥放的方式描寫過程中的一切,滿足你的好奇心,給予豐富的解答。
書中的許多場景讓身為也心理師的我感到極為熟悉,無論治療過程中的評估、選擇和回應都是專業的考量,甚至治療後的自我反思和下班後艾迪心理師與同儕志雄的聚會聊天也充滿了對專業工作的交流,由此可一窺心理師的生活就是這麼「樸實無華且枯燥」無誤 XD,令我也不禁莞爾一笑。
這本書不僅是深入描述DID的小說,更傳達了許多心理學知識和治療觀點,相信能滿足讀者對創傷治療EMDR和心理諮商的好奇心。同時,心理師也是人,會有脆弱和人性的一面,面對不確定性時也需要支持和自我照顧。小說除了深刻描繪思雅這位解離女孩,相信閱讀過程也能帶給你一些不同於此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