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執念,你可以改寫你的人生腳本》讀後心得:從童年缺憾中找回完整自我

by 黃予岑 心理師
0 留言

小樹文化

 

別讓童年決定你的一生,跳脫限制,創造全新的自己

你有沒有這樣的時刻——
👉「就算再累再痛苦,我還是不能停下來,必須努力!」——努力至上的執念
👉「我覺得很孤單,但又害怕親密關係,甚至會故意保持距離。」——抗拒親密的執念
👉「我準備得這麼認真,但每到關鍵時刻,卻總是搞砸。」——害怕成功的執念
👉「主管才剛說了一句建議,我就覺得自己很糟,什麼都做不好。」——追求完美的執念
󠀠
如果你對這些感到熟悉,那麼很可能是你的「人生腳本」在主導你的行為。這些根深蒂固的信念,其實來自我們兒時無意識吸收的「禁止訊息」。它們讓我們無法爭取想要的生活,甚至讓我們卡在痛苦中,難以突破。
 
 

人生腳本是什麼?

在心理學中,不同的理論對這種現象有不同的解釋:
✔ SE(身體經驗創傷療法)認為這是過去創傷壓力的影響。
✔ 認知行為治療(CBT)說這是一種非理性的信念。
✔ EMDR 則視為記憶失調帶來的負面自我概念。
✔ 溝通分析(TA)則稱之為「人生腳本」,也就是我們從小形成的無意識行為模式。
󠀠󠀠
本書的作者周司麗是位大陸的心理諮詢師,結合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的溝通分析理論和自身的諮詢經驗,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的限制,並勇敢改寫屬於自己的「成功腳本」。
 
 

你被哪些「禁止訊息」束縛了?

小時候,我們可能聽過這些話:
🚫「不要哭,乖孩子不能表現情緒!」——不要感受
🚫「別老是問問題,大人說什麼就聽!」——不要思考
🚫「你怎麼這麼膽小,快點去試試看!」——不要害怕
🚫「你就是不夠努力,所以才做不好!」——不要成功
🚫「長大了就要獨立,別再依賴別人!」——不要親密
這些訊息在我們成長後,悄悄變成了內心的限制,影響著我們的選擇與行動。作者羅列了12種禁止訊息,或許我們都能在此找到自己被禁止訊息限制住的經驗。
󠀠
 
 
 

五種生存策略,你是哪一種?

為了在這些限制中生存,我們發展出了五種因應方式:
💪 要堅強:壓抑情緒,凡事靠自己,不能表現脆弱。
🎯 要完美:凡事做到最好,避免被批評,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
😊 要討好:努力讓大家滿意,獲得認同,才能被接納。
🔥 要努力:無論如何都要拚命,否則就覺得自己不值得擁有成功。
⏩ 要趕快:做事總是急匆匆,覺得慢下來就會被淘汰。
󠀠
這些模式曾經幫助我們適應環境,但如今,它們可能正在限制我們,讓我們陷入焦慮、疲憊或無法前進的困境。
 

 

如何改寫人生腳本?六個階段,幫助你找回自己

我們並非無法改變,透過覺察與練習,仍然能夠修復過去發展中的缺失,重啟內在力量。
🔹 存在力(0-2歲):當你總是對生活提不起勁,可以練習專注於當下,喚醒「我值得存在」的感受。
🔹 行動力(6個月-1.5歲):如果你總是拖延、不敢行動,可以從小步驟開始,練習行動的安全感。
🔹 思考力(1-2歲):當你缺乏主見或不敢表達意見時,可以透過內在對話,確認自己的觀點。
🔹 認同力(6-15歲):對未來感到迷惘時,可以回顧自己的興趣,找到內在熱情。
🔹 精熟力(6-12歲):當你覺得自己無法勝任某件事,不妨給自己練習的空間,降低對失敗的恐懼。
🔹 吸引力(青春期):如果你覺得自己缺乏魅力或自信,可以試著探索自己的特質,培養屬於自己的風格。
󠀠
人生是可以改寫的,我們不必被過去的傷痛綁架。學習用更溫柔的方式對待自己,才能真正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開始改變,給自己一個機會

當你發現自己被某種模式困住時,不要責怪自己。這些模式曾經幫助過我們,只是現在不再適用。就像 IFS(內在家庭系統)所說的:「先感謝這些部分曾經的努力,然後,允許自己選擇新的方式。」
󠀠
你可以從今天開始,嘗試這些小改變:
✅ 覺察:留意自己有哪些「執念」在影響行為。
✅ 接納:理解這些信念的來源,而不是責怪自己。
✅ 嘗試:挑戰小小的改變,例如練習說「不」、允許自己休息。
󠀠
每一次的覺察與行動,都是對自己的成長投資。
󠀠
🌟 你不是只過去經歷的受害者,而是可以改寫人生的創作者! 🌟
󠀠
 

你可能喜歡的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