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無禮之人,就要比他更無禮》讀後感:降低傷害,自我保護的人際心法

by 黃予岑 心理師
0 留言

皇冠文化集團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我們到底要「以怨報怨」還是「以德報怨」一直都是爭論不休的話題,就好像到底支不支持廢死,各自有擁戴者,實在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韓國知名勵志作家、行銷專家鄭宰熏的這本書,以許多名言和小故事編織而成,觀察和發現對待無禮之人的心法。

界線-人際互動的品質來源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保持互相尊重是維持人際界線的關鍵。然而,在華人社會中,立下界線往往讓人感到陌生,因為合群被視為緊密團結的象徵。這種情況使得拒絕變得不容易,尤其是當他人以「為你好」的名義對你的言行進行貶低,帶著一種難以拒絕卻受傷的情緒勒索感。這樣的默默承受或忍讓,可能造成更多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的感受。

無禮與坦率的一線之隔?

無禮之人以貶低為目的,常用居高臨下地姿態批評他人,以苛刻的言詞合理化對他人的評斷。相對地,坦率之人謹慎了解他人,提供具體的看法和解決方案。書中作者舉例,當某人變胖了,無禮之人會說:「喂!你怎麼變這麼胖?都可以在地上當球滾了!臉都快炸開了。」坦率之人可能會詢問:「你的身型感覺比之前大一些?要不要一起運動?我最近也有點變胖,有點煩惱!」

無禮之人強加自己的觀點,完全不顧及他人的感受與立場,而坦率之人則考慮對方同時也尊重對方的決定,希望讓狀況往好的方向發展。這也成為判斷面對的是何種人的標準之一。

面對無禮之人的重要解方

書中提到一個重要的解方是「若感覺到對方越線了,請直視對方,並在五秒內指出來。」這樣的做法讓對方意識到自己的言行已經觸犯了他人的底線。如果對方仍不停止,最好的方式就是適時離開或斷開關係。這與辯證行為治療 (DBT) 裡的人際效能技巧 中所提及的 離開傷害性關係的原則相呼應。

這本書提醒我們,面對有毒的人際關係,雖然我們無法改變或拯救他人,但我們至少能夠劃清界線保護自己,追求更值得活的人生和關係。這是一本輕鬆閱讀的書籍,雖然不是每個觀點我都認同,但透過這本書,或許我們可以更深刻地了解自己在面對無禮之人時所發生的事情,找到改變人際互動的可能性。探索如何在保護自己的同時,保持尊重與理解,迎接更健康、積極的人際關係。

你可能喜歡的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