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腦練習中找回真正的自己
大腦的神經可塑性在近年腦神經科學中屢被驗證,透過本書作者的專業見解,更加讓人信服。即使是些微的生活改變,也能引發蝴蝶效應,重塑大腦,改變那個過去討厭的自己。
本書作者加藤俊德,是一位腦神經內科醫師與醫學博士,曾任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放射學系MR研究中心研究員。他以診斷大腦成長階段及強弱勢區域為基礎,提供變聰明的學習法,以及如何根據大腦個性選擇適合工作的指導,並提倡不單靠藥物的治療方法。
大腦八大區域共同打造獨特的你
作者在書中介紹了大腦的八大區域:思考、感情、傳達、理解、運動、聽覺、視覺和記憶。這些區域各司其職,且左右腦的功能也有所不同,讓我重新又複習了一遍大腦的運作方式。
為什麼總是提不起勁?因為大腦缺乏活動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提到自己兩年重考醫師的經歷,原本覺得自己是個魯蛇,但透過瀑布修行,反而看見了更多可能,領悟了人生的道理。這讓我理解到,人類是動物,當煩惱來襲時,讓自己動起來絕對解方。即使只是房間內轉動眼球,也能帶來幫助。作者建議,出門散步能刺激運動區與思考區,切換視角,減輕煩惱壓力。這跟在SE身體經驗創傷療法的學習不謀而合,當人進入凍結時,透過引導稍微動一動身體,都有助於轉換腦區從凍結離開。
為什麼總是做不到?因為缺乏正確的自我分析
切換視角,專注於自己擅長的領域,而非只聚焦在不擅長,可以減少不自信的煩惱。當左腦的感情區不成熟時,會影響對自我的客觀看法。透過回憶被人感謝的經驗,有助於回想起成功經驗,幫助建立自信。
為什麼心浮氣躁?因為缺乏專注力
不能察言觀色、三分鐘熱度,皆因記憶區及右腦理解區不發達。對外界過於敏感則因感情區過於活躍。需要練習轉換分區的訓練,做出反應前先深呼吸,擬訂計畫時可以站起來先走走,甚至有焦躁的情緒就讓自己好好焦躁五分鐘,再進入穩定平靜狀態的切換,都會有所幫助。
為什麼有社交恐懼?因為缺乏對他人的了解
大腦對不確定性特別敏感,因此透過交談,熟悉人們的眼神動作,可以協助發展右腦的扁桃體及周邊的情感大腦分區,降低不穩定的感受,作者認為在心中打造一個能與他人對話的角色,不把所有注意力放在自己說了什麼或做了什麼上面,反而把注意力放到與之對話的對方身上也會有所幫助。
後疫情時代對大腦的影響:運動與交流的退化
因為疫情不出門使人們的運動降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少,透過線上也少了實體的情感交流,負責感受他人情緒的右腦傳達大腦分區也衰退,少聽人說話也使聽覺分區變弱,即使疫情告一段落,作者認為需要透過重新培養良好的新習慣來保持大腦健康,包含:一天記下一個小發現、尋找自己喜愛的事物、當面交流、多人聚會、從喜愛的電影和書獲得新發現、活動身體轉動眼球、自言自語朗讀書籍、每天觀察生物或天空、重新檢視每日的例行公事,納入新習慣。
大腦需要透過不同的活動和開發來經歷新體驗,創造新可能性。身心是互相影響的,人是動物,活著就需要動,現代人久坐不動就對身心健康大大不利,作者的提醒讓我明白,大腦需要透過不同生活習慣的練習來保持更新,大腦伸展人生也會跟著伸展,產生新的經驗與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