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以後,我只為自己呼吸》讀後感:活出真我,重塑人生價值觀的心理之旅

by 黃予岑 心理師
0 留言

皇冠文化集團

跳脫自我責備,為今後的自己打造值得活的人生

沒有想被喜歡但也不想被討厭;遇到不舒服的事總被說是想太多;有很多該做的事卻提不起勁,連平常喜歡的事都不想做了……或許是我不夠好?是不是我不夠努力?當陷入煩惱的死胡同,有時候,你只想停止呼吸。

由日本超熱門心理師Poche所提供的38篇短篇,讓你知道許多今日的沒自信、自我否定、自我懷疑甚至是想太多,都是來自過去重要他人的評價,而使我們感到受傷。

人喜歡探索因果,才讓我們對內在自我好奇

我非常贊同作者書中提到的,許多人過度努力、對自我不滿甚至苛責都是來自過去原生家庭的受傷而變得對自我懷疑不自信,當然即使知道如此,我們也不能改變或忘記過去,只能重新為現在的人際做選擇。書中提到讓人印象深刻部分有:

假如我們「現在仍會想起」、「現在還記得」過去的事,那就表示「當時受到很大的傷害」。如果現在我們會無意識地做出「不要相信某人」比較好,會需要真的開始去留意「現在你想相信的人」和「過去背叛你的人」是同一個人嗎?如果不是,那可能就只是你的內心回想起了過去,而處於警戒狀態。現在眼前的「這個人」不是當時的「那個人」。也許你可以讓自己開始觀察並且嘗試相信他。

活得很累是因為過去被要求 1+1 = 3

許多覺得活得很累的人,
小時候都被教過「1+1=3」
那樣不合常理的事,
而且他們深信那是正確的。
所以就算再努力,答案還是不對。
因為套用了錯誤的公式,
越是努力,差距越大,
更加覺得活得很累。

孩子第一位接觸到的人是父母。仍然懵懵懂懂、不知善惡,對不了解社會規則的孩子來說,一切行為都是為了獲得父母的愛和認同。因此在父母凡事過度干涉的環境下長大,自己就很難做決定展開行動。因為被父母剝奪思考、行動的機會,自己反而不知道該怎麼做。

害怕失敗,無法行動、無法做決定的人也不在少數。
凡事都要看父母臉色的人,對於以自己為優先思考事情會有罪惡感。
比起自己想怎麼做,更重視「父母想要我怎麼做」,知道重視他人的方法,卻不知道「重視自己的方法」。

當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有這些狀態可能會造成
*不可以依賴他人
*必須取悅他人
*不要輕信他人
*不可以軟弱
*不可以有負面情緒
*不付出就不會被愛

當意識到現在的自己不快樂,首先,了解現在的自己受到過去怎樣的影響是第一步。

作者說的這些也並非都要責怪大人,而是要表達過去是孩子的我們還太小,有時候很困難去分辨到底是自己的需要或是父母的需要,當時也要在大人的照顧下存活,當被過度要求時,並不會知道,而或許照顧者也有他們的困難,但無論如何發現了這些,可以嘗試開始學習如何放過自己,對自我慈悲而不再過度苛責,並且肯定自己已經盡力了,或者至少可以先試著從不評價嫌棄自己開始。

大腦的自動化反應是心理防衛機轉

小時候有過
「被信任的人背叛的經驗」,
就會無法坦然接受周圍的關愛。
為了避免再次陷入痛苦,
不對他人保持期待。
因為沒有期待就沒有傷害。
相信他人而受過傷的人
會認定「不相信比較好」,
「保持距離才不會受傷」。

這些想法已經成為我們大腦內建的自動化反應,也是一種自然的心理防衛機制,唯有真的意識到並先為自己按下暫停鍵,才有改變的可能。心理諮商就是在生活中為自己保留時間空間,適時按下暫停鍵,並在心理師的陪伴下重新思考並療癒過往的傷痛,逐漸不再受過往的傷所束縛。

世間的不變就是改變

人類是不管到了幾歲都會有所改變的生物。「想改變什麼」、「想要改變」,進而為自己採取行動的人就能有所改變。不過,如果本人沒有「想要改變」的想法,就不會改變。作者認為這才是「你無法改變他人,只能改變自己」的真正意涵。

人際關係變輕鬆的三大妙招

1 遠離不重視你的人。
2 珍惜重視你的人。
3 不要討好你討厭的人。

接納真實的自己就可以帶來自信和自我肯定,即使現在不想原諒過去傷害自己的人也沒有關係,接納現在的無法原諒,至少我們可以先照顧過去那個受傷的部分,肯定過往的不易,同時開始先為現在的自己好好規劃值得活的人生,長大的我們絕對有能力重新學習,讓未來的幸福生活發生。

這是一本簡單易讀的輕鬆小品,一下子就可以讀完了。若你發現許多道理你都懂,但就是覺得困難改變,或許是因為情緒上過不去。需要有個人陪伴整理,一起走過這趟療癒之旅,為自己預約心理諮商,或許是個機會在專業的陪伴和支持下,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自我。人際關係的傷也需要透過重新經驗安全的人際經驗而帶來改變。

你可能喜歡的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