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讀後感:他不是壞孩子,只是受過傷

by 黃予岑 心理師
0 留言

柿子文化

 

📚 一本真實,卻令人心碎的書。

書名原文是 《The Boy Who Was Raised as a Dog》 —— 被當狗養大的男孩。光是書名,就令人揪心。而真正殘酷的是,書中所有的故事不是小說情節,而是活生生發生在世界角落的真實事件。書中的主角,都是一個個無辜而天真的孩子。
󠀠
共同作者布魯斯‧D‧培理是醫學博士、兒童精神科醫師及神經學家,發表過兩百多篇期刊論文,長期研究創傷如何影響兒童、青少年,甚至成年後的行為與身心發展。他透過故事,讓人深刻理解:早期創傷與不當照顧,如何影響大腦發展,若沒有機會修復,甚至會決定一個人未來能否活得好。
 
 

🧩 問題行為,是為了適應創傷環境的求生機制

書中提到一位七歲的女孩蒂娜,第一次見到男醫師,就把手伸向他的褲檔。
這行為令人震驚,但背後藏著巨大的悲傷——過早被侵犯的經驗,讓她以為「這樣」就是與男性互動的方式。
󠀠
當我們只看到「不當行為」而貼上標籤,就不會有機會進一步了解眼前這個孩子,究竟經歷了什麼。
󠀠
這讓我想起前陣子震驚社會的 #兒少性剝削 和 #男童剴剴事件。一次又一次提醒我們:在保護兒少這件事上,我們真的還做得太少。
 
 

🧠 大腦發展:由下而上、由內而外

如果說安全感的最大來源是人際互動,那麼「治療關係」就成了治療成功的關鍵之一。治療師如何與案主互動,比說了什麼話還重要。透過溫和的語氣、穩定的眼神接觸、舒適的環境,治療師可以幫助案主的神經系統從防禦狀態轉為安全模式。
󠀠
 
 
 

安全感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書中用許多神經科學概念,幫助我們理解幼兒大腦的發展順序——從大腦底層的生理機能、情緒調節,到上層的思考與判斷功能。
󠀠󠀠
外界與身體內部的感官訊號,首先會經由大腦底層處理。如果訊號被判定為安全或中性,大腦就能保持穩定;但若被判定為威脅,壓力系統會立即啟動,同時會關閉部分上層腦的思考與社交功能。
󠀠
🔹大腦皮質:抽象思考、具體思考、親和/報酬、計畫、決策
🔹邊緣系統(杏仁核/海馬迴):情感依附、性行為、情緒反應、動作調節
🔹間腦(視丘、下視丘):「警覺」食慾/飽足、睡眠
🔹腦幹(中腦、橋腦、延腦):呼吸、血壓、心跳速率、體溫
 

 

🤝 人際關係,是修復的關鍵

孩子若在早期經歷過大的壓力,神經系統會長期處於「警戒狀態」,無法真正放鬆。研究指出,老鼠幼年遭遇短暫壓力,也會長期改變牠們的壓力反應系統。
󠀠
好消息是:人腦具有可塑性。
󠀠
只要透過一再重複可預期、受控制、適度且調節的互動經驗,大腦就能在「安全」的條件下,慢慢學會放鬆與修復。
󠀠
這也讓我深深感受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
人際關係可能讓人受傷,但修復,也是在安全的人際關係中完成的。我們是群體動物,是在彼此的連結中活下來的。
 
 

❤️ 情感,是最強大的療癒力量

我推薦這本書給所有與孩子互動的照顧者、治療師,或是關心創傷對大腦影響的你。
󠀠
所謂「創傷知情」,並不只是專業術語,而是一種理解、一種文化。正因為我們無法預設每個孩子來自怎樣的經驗背景,所以多一份同理與理解,是對孩子最基本的保護。
󠀠
書中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
「霸凌是起源於大腦對『不了解的事物』感到恐懼,當恐懼壓抑了理性,就容易演變成厭惡、甚至暴力。」
󠀠
我非常有共鳴。種族歧視、社會分裂,很多時候都來自這樣的機制。或許,在這個不容易的世界裡,我們無法讓一切圓滿,但多一點理解、多一點好奇,就能在關係中產生一點不同。
 

你可能喜歡的文章

留言